“东莞制造的东莞记忆——丁燕作品研讨会”在莞举办

最新信息

“东莞制造的东莞记忆——丁燕作品研讨会”在莞举办
2024-01-09 13:39:00
2024年1月6日,东莞市作家协会、东莞莞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召开了“东莞制造的东莞记忆——丁燕作品研讨会”,来自全国及广东省的多位评论家在东莞莞城围绕丁燕新作展开研讨。
  研讨会上,身为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、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的丁燕坦言,2010年从新疆南迁广东不仅是她人生的分水岭,也是创作的分水岭。自2013年起,她便在莞城工作与生活,此地的发展与变迁和她的创作紧密相连。她认为东莞是一个写作的宝库,任何有心人若能深耕细植,都能有所收获。在一个月内出版四本书,既是自己勤耕不怠的结果,更是时代大潮和岭南大地的助力。
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、茅盾文学奖评委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震认为“工厂三部曲”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。李震教授认为,“工厂三部曲”用小叙事讲述大历史,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。这部作品描述了特定的时间、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族群,东莞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前沿城市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,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最有时代性;“90后”大多是留守儿童,匮乏关爱和教育,进入工厂后全靠自己打拼,他们是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族群。丁燕采用由微观叙事、细节真实、底层体验、行业性知识等构成的小叙事来讲述大历史,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空洞的历史,而是由若干看得见的、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的一部历史。
  李震教授从文学写作的视角点评说,在今天,“真”才是最高的美学原则,而丁燕的作品是较早描述工厂的非虚构作品之一。在她的作品中,叙事者与被叙述者都是主体,主客体完全融为一体。在她的作品里,既有口述实录,也有个人体验的直接陈述,还充满了大量的行业性知识,非常独特,而且她的作品和时代主调十分合拍。
  李震教授还论述了“工厂三部曲”对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形象建构具有的重要意义。他认为,丁燕的作品对东莞城市形象的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,而东莞对丁燕的成长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没有东莞就没有丁燕。丁燕和东莞是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相互书写、相互成就,应该相互致谢。
  中南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晏杰雄认为,“工厂三部曲”有响当当的文学成色,经得起考验与摔打,所以才能从当下大量同类作品中超拔而出。在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、副教授陈劲松看来,丁燕以女性视角打量男性世界,以作家身份关注芸芸众生,对于嘈杂而艰辛的工厂生活,她既是亲历者与实践者,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。她的写作充满激情和力量,同时又饱含热泪与悲悯。在她的笔下,“工厂”不仅是无数产业工人的生存现场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精神图腾。
 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田根胜用“对应、文化人类学、大文学”三个关键词展开分析。他认为,丁燕从理想主义诗人到非虚构现实主义作家,从对东莞的书写对应时代的发展,以打工个体和群体的叙事和创新书写,让作品具有文化人类学的意义,是对大文学有力的推动和开拓。在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柳冬妩看来,“工厂三部曲”就像一个纪念碑,对几千年没有发生过的城乡巨变具有见证意义。《工厂爱情》中的主人公向南方是个饱满的文学人物,他延续了乡村青年高加林、孙少平等人的命运,是中国在转型巨变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。
  东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教授、东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袁敦卫认为,丁燕的作品具备经典文学的气质,是东莞人文形象的鲜活素材和最新成果。在著名诗人黎启天看来, “诗歌化”是丁燕作品的底色。
 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、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在总结时表示,丁燕是东莞作家群体中的佼佼者,他认为,丁燕的作品对中国制造业现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做了深度思考,展示了一个作家的大智慧和大手笔,为当代工业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可贵的参考借鉴。
  据了解,2023年10月,作家丁燕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期——“工厂三部曲”(《工厂女孩》《工厂男孩》《工厂爱情》)和《等待的母亲》在一个月内同时出版。“工厂三部曲”是她沉浸东莞工厂十二年,深入了解基层产业工人生活,最终凝结而成的链条状系列作品;《等待的母亲》是她在东莞写就的纪实作品,她同时也是东莞樟木头镇“中国作家第一村”的作家。
(文章来源:广州日报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“东莞制造的东莞记忆——丁燕作品研讨会”在莞举办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